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文旅融合发展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科技赋能已经成为重组文旅要素资源、加速文旅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文旅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数字文旅,推动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建设文化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正通过“技术破界-产业联动-价值跃升”三重链条式传导机制重塑文旅生态格局,典型范例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创新实践。第一重:以数字IP为引擎,技术赋能打破虚实界限。依托同名爆款影视剧三维建模数据库,运用XR技术复刻唐代市井场景,将2D荧幕影像转化为3D沉浸空间,借助人脸识别与智能穿戴设备实现游客“一秒入戏”,截至2025年3月全网曝光量超5亿次,印证了数字技术对文化场景的时空延展力。第二重: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多业态协同共振。影视IP激活景区流量,景区消费反哺文创衍生开发,联动地区当地周边酒店推出唐风主题客房,携手电商平台上线数字藏品,形成“内容生产-场景消费-衍生变现”的产业闭环。果博第三重:以文化赋能为支点,实现价值裂变升级。从电视剧文化符号解码到唐风市井美学重构,从游客打卡拍照到深度参与剧情互动,从单一门票经济到“文旅+餐饮+零售”复合消费,数字技术不仅将盛唐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更搭建起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高效通道。
数字技术通过生产方式智能化、治理方式精准化、消费方式场景化、服务方式人性化的四维革新,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范式。
一是生产方式智能化。文旅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革新本质上是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互过程,通过重塑文旅产品生产链条实现价值升级。重点景区通过VR建模、三维重建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1:1数字化还原,如敦煌研究院建成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有效缓解实体洞窟游客承载压力。文旅企业引入AI辅助设计系统,能够在线自动生成个性化旅游线路,生产流程智能化不仅降低人力成本,更推动文旅产品从同质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迭代。
二是治理体系精准化。江苏省“文旅大脑”监管系统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自动派单-闭环处置”管理闭环,整合2019年以来文化、旅游、文物、行政审批等领域的2.96亿条数据资源,积极为各地政府和文旅局提供数字化治理方案,有效提升游客服务体验。创新建立“政府企业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游客消费偏好、停留时长等行为特征与城市资源承载力、交通设施等空间属性的深度分析,动态调整景区承载上限,果博倒逼行业服务优化。
三是消费方式场景化。数字技术推动文旅消费向沉浸式、互动式转型。河南博物院创新性开发一款“考古盲盒”产品,实现历史文化认知与消费场景的有机结合。该单品2020年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2024年已形成包含 200 家合作企业的产业链条,实现6700万元营收规模。数字消费场景的立体化构建,既延伸了文化遗产价值链条,又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携带、可分享、可持续的新型消费业态,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四是服务方式人本化。数字服务以“解决痛点”为出发点,让智能技术更具人文温度。2024年,张家界出台并实施全国首部景区无障碍发展地方性法规,创新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示范样板,各景区针对视障群体开发“无障碍智慧导览”系统,并同步规划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等设施位置的最优路径指引。技术赋能文旅服务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关怀”升级,既破解了特殊群体出行难题,又彰显了公共服务平等化价值,为智慧文旅注入人性化底色。
首先,政策闭环:顶层设计精准落地。建立由文旅部门牵头的跨部门协同机制,以顶层思维建立数字文旅融合行动路线图,开发“文旅政策全知道”的智能系统,整合相关文旅政策,实现企业查询即可自动匹配适用政策;创新政策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每年开展政策效能审查,建立三级预警系统,对实施效果不佳的政策及时启动完善程序;建立政企互动数字平台,设置政策体验官制度,形成政策迭代优化的持续闭环。
其次,财政支持:三重杠杆撬动资本。在财政层面,建立中央与地方配套的百亿元级文化数字化专项基金,采用“项目申报-过程监管-定向拨付”的全流程资金管理体系,确保资金精准滴灌重点项目。同时,同步实施差异化税收激励政策,对文旅企业数字化投入给予专项扣除,对新兴业态实施三年增值税免征绿色通道,建立“政策直达”税收智能申报体系,实现政策红利即时兑现;金融创新领域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源,设立政府贴息专项资金覆盖中小微企业30%以上的数字化改造利息支出。通过构建“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杠杆助力+金融信贷投资”的协同机制,形成财政、税收、金融协同发力的立体化支持网络,形成政府投入为引擎、市场资本为主体的可持续投入机制。
再次,算法赋能:中枢神经全域智联。当数字神经穿透千年文脉,一场由算法驱动的文旅产业基因重组正在颠覆传统发展范式。构建“数字文旅大脑”的中枢,首先要搭建跨平台文旅数据中台,按照数字资产标准化采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D建模数据与历史档案等,形成文化遗产数字资产库;其次,果博进行空间再造,通过5G和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系统,实现1:1数字孪生场景,使万件文物虚实联动展示,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体验双提升;最后是要搭建数字中台AI决策中心,构建动态的游客密度热力图与应急响应机制,保障物资供给的动态平衡。
最后,人才筑基:数字工匠产学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体系。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开设数字文旅交叉学科,增加虚拟现实应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专业,校企共建“数字工匠”的实训基地,推行项目式的培养模式;其次是实施“双师双能”导师制,导师由行业头部文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担任,形成“算法思维+文化传承”双轨培养机制;创新“时代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培养路径,建立“数字工匠”成长档案,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通过市场化应用检验培养成效。